现今我们见到的多数美国人似对肥胖并不在意。去年以此为题材给“大公园”写了一篇短文,说在超市里常见一些四十出头的女子,大腿相当于我那个正因年龄而发胖的老伴的腰、手臂相当于她的腿。上周看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(CNBC)那档以“多进脂肪多增肥(Fat and Fatter)”为题的节目,更颇有感触。
黑人集居的密西西比州的居民以胖著称,以至于这个州法律规定在就业上不得有“体重歧视”。人能胖到什么程度,这文件电视节目使我大开眼界。一家有一对姐妹,妹妹一百六十九公斤。四十七岁的姐姐二百四十二公斤,身体的宽度已经通不过普通的房门,需要侧着身子才能进得去。后者基本上已经失去行动能力,离房子三十米的邮箱,取信成了一件大事;她兄弟的房子距离五十米,必须以汽车代步才能去;整天只是耽在家里,坐在特制的大椅子或沙发上消磨时光,属于合法的“残废人”,政府付给生活费。随肥胖而来的是糖尿病普遍,有一位五十二岁的胖女人,每四天要去医院做一次血液的透析,痛苦不堪;自己说,如果不做透析,一、两个星期就会死去。这一切,都是“吃出来”的。这些人都口口声声说“我爱食物”、“食物就是一切”。家里自己做饭,必大吃大喝,每餐都如同一般家庭的圣诞晚餐,满是高脂肪的菜肴和大量肥肉︱︱这里的猪,必都不用“瘦肉精”。尤有甚者,每周必多次到饭店吃自助餐,店里陈列二百七十种菜肴,放送着“敞开肚子尽量吃”的背景歌曲。薄利多销,价格也特别便宜,每人不到六美元(在一般城市里,大约在十五至二十美元之间)。这种自助餐,当然要比“麦当劳”的“垃圾食物”为害大得多。看她们在“不吃白不吃”心理的驱动下大快朵颐的兴奋劲,我恍然明白肥胖之所以成为流行病,是餐饮商迎合顾客贪婪心理的促销手法、和群众缺少教育携手造成的。
这一文件主题节目,以两位青年女子为线。一位体重一百二十二公斤;另一位身高一点八八米,在三年内体重增加二十五公斤,现在是一百四十公斤。她们决心要改变自己日益发胖的体形,特地去这个以肥胖闻名的州的一位亲友家中作客一周,以目睹肥胖的后遗症、自我教育。上述正在医院做透析的妇女对她们说,如此活着,生不如死,而这一切都是大量地吃高脂肪的食物的结果,告诫她们不要重蹈她的覆辙。这家的主人还带她们去家庭墓园,历数前后左右的墓碑,几代人都是四、五十岁就因糖尿病死了。两位青年女子原先只是嫌自己胖了,不能吸引男朋友;她们的父母拿出孩子时的照片,当年都是正常的妙龄少女,但稍长一些就放纵吃巧克力等甜食,而且不运动,慢慢胖到父母都担心的地步。这次旅行作客使她俩知道自己会为发胖而付出的代价,要比不能吸引男朋友严重得多。遂下决心节食、跑步,其中一位在两个月内就减少了七点三公斤。
胖并不等于丑,昨天在电视上看到一场以“与众星共舞(dancing with the stars)”为题的男女双人舞的表演决赛。使我吃惊的是,舞星中多个黑人女星已经越过了“健壮”的限度、相当的胖。舞蹈的运动量极大,一曲演罢,她们汗流淋漓,但丝毫不喘。可见胖而健康,仍然是美。她们都得了高分,显然是经常有充分运动的成果。上月我住进当地医院“一般护理”病房,见到一些长期住在那里的中年妇女,比在上述电视中看到的更肥胖,到了我这枝拙笔无法形容的地步;她们已经不能自力起床,遑论走路,已成为法定的残障人,依靠政府的补助度日。从两者对比可见,胖都来自无节制地吃,但只要有足够的运动,仍然可以很健康。
我最近认识一位从南非共和国移民美国的白人中年妇女,她每天运动,保持健康的身段。她说,南非过去是英国的殖民地,白人都受比较良好的教育,注意健康生活。独立后,极少数黑人暴富,另有一小部分的生活比过去好多,这两部分黑人常去美国的快餐店吃,胖的多起来了;但绝大多数黑人的生活未见改善,仍然穷、只能在家里自己做饭,这些人还像过去一样瘦。我想,密西西比州的黑人,过去几代是奴隶,吃得很差;现在条件好了,近几代人放纵着吃,这也许是使这个州以胖著名的原因之一吧。对比我们,因为过去穷,民以食为天,所以任何时间见面都以“吃了没有”打招呼。近年“先富起来”的一批人,都以到餐馆吃喝为常规。这些致富的中年人,往往挺着“将军肚”,以此为荣。对孩子,也以去美国人开的快餐店为奖励。这都是无知造成的。
不过,以尽量减肥为时髦,则是另一个极端了;这也和流行整容一样,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。